原标题: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:全年经济预计增长3%左右,一揽子政策要从救助转向扩内需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7月16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。上半年我国GDP同比下降1.6%,其中一季度下降6.8%,二季度增长3.2%。
疫情影响下的世界经济,充满了不确定性,经济预测变得更加困难。二季度3.2%的增速,超出不少机构的预期。
二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,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的表现?二季度经济强劲回升的态势,在下半年是否可持续?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点在哪?积极政策是否会退出?带着这些问题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。
投资、出口等超预期
《21世纪》:二季度经济增长3.2%,是否超出你的预期?二季度经济加快恢复的主要动力是什么?
刘元春:我们团队测算,5月各项参数对应的经济增速在2.25%,6月加快到3%以上,还是在预期范围内。不过,二季度经济增长3.2%,确实要明显好于市场预期。
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.4%,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.4%,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常态。服务业整体恢复较慢些,二季度增长1.9%,近年的正常水平在7%左右。
以工业为核心的供给端恢复较好,这得益于前期行政推动复工复产,疫情救助政策也集中在关键行业、中小企业,政策着眼点多从供给侧出发。我国工业门类齐全、产业链完整、国内市场大,以行政力量推动全域全产业链复工复产的效果比较明显。
从需求端来看,投资、出口恢复较好。投资增速加速上扬,得益于国内重大项目的启动,以及“两新一重”项目的推进。一季度投资大幅下行16.1%,在投资政策的推动下,5、6月单月投资增速已经转正。国内供应链产业链恢复较快,海外疫情带来大量防疫物资需求,在保外贸基本盘政策综合作用下,出口数据好于预期。但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表现还比较低迷。
三、四季度有望持续回升
《21世纪》:在政策作用下,工业生产恢复较快,但内需消费存在不足。当前的经济回升是否可持续?
刘元春:从各类先行指标来看,中国经济复苏的趋势已经形成,后续有望稳步恢复。这包括PMI指数连续4个月处于景气区间,银行家信心指数、企业家信心指数、波罗的海货运指数、挖掘机指数等都在持续回升,经济回升有基础。
我国5月底确定的一揽子规模性政策,还将在三、四季度全面落地。像积极财政政策,包括赤字、特别国债、地方专项债等,今年广义财政扩张力度超过11万亿元,政策力度比较大。据我们测算,积极财政政策将带动GDP增速回升8个百分点左右。另外,中央明确要降准降息减负,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让利1.5万亿元,同时加大资金脱实向虚整治力度,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,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将逐渐显现。
海外疫情虽仍在蔓延,但疫情带来的恐慌没有上半年剧烈,各国推出了空前力度的政策用于疫情救助、经济刺激,主要经济体的复工复产也在陆续推进。世界经济前景仍然有变数,但整体逐渐改善是可预期的,我国外需持续恢复有一定支撑。
我国经济本身比较有韧性,综合上述几大因素,三、四季度经济加快复苏、持续上扬是有基础的。上半年经济增速下降1.6%,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3%左右,可能达到3.1%。
供需缺口加大,需扩大有效需求
《21世纪》:当前经济运行有哪些风险点?如何应对?
刘元春:当前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需求不足,工业生产恢复很快,但消费需求较弱,尤其服务类消费疲软,供需缺口越来越大。所以,未来如何提升有效需求,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,也应该成为政策的着眼点。
在疫情暴发阶段,我们的政策侧重在治病救人、扩大防疫物资生产等方面。然后,政策转到救助市场主体为主,重点救助中小微企业,避免企业倒闭,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等。现在,政策要侧重于扩大有效需求。
保市场主体、保基层等,是要守住的底线。但不能寄希望于基层政府推出大型项目,大力落实扩消费等举措。对中小企业的救助也不能过度,应该以帮助有效抵御疫情冲击为标准。很多中小企业当前没有订单,给他们再多补贴救助资金,他们也没法正常生产,也不会投入再生产,供需经济循环难以持续,可能面临二次停工停产、农民工返乡等现象。
所以,我们要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阶段,适时调整政策的重点,正如总理所说的加强宏观政策的时效性。
因此促投资还是很重要的,所谓“两新一重”,即新型基础设施、新型城镇化,交通、水利等重大工程,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等,还要继续发力。当然,促消费政策也应该继续,虽然消费是一个比较平稳的变量,但对特定群体的救助、针对汽车等重点行业的政策等,还可以进一步落实。
除了要高度关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问题,还要高度关注国际金融货币大循环的风险。
疫情蔓延的幅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,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,外部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,金融风险防范是很重要的。当前,我们利用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救助,这个过程有一定风险。如果叠加上欧美金融市场、美元汇率大幅调整,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会显化。
积极政策不会退出
《21世纪》:央行在发布会上明确,今年上半年推出的3000亿元支持防疫企业扩大生产的专项再贷款,以及5000亿元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专项再贷款,属于疫情期间的特殊政策,这部分政策完成使命,已经退出。1万亿普惠性再贷款政策,还在逐渐落地的过程中。这段时间,股市大涨、部分城市房价抬头,引发市场关于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,你怎么看?
刘元春:一揽子规模性政策,在下半年要全面落地,说政策收紧肯定是错误的。
积极政策的效果会逐渐体现出来,比如基建投资上半年下降2.7%,随着积极政策的落地,四季度基建投资单月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0%。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长1.9%,恢复到正增长,是推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一环。防止房地产泡沫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,不等于要打压房地产投资,“两新一重”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需要房地产投资,我们预计四季度房地产投资单月同比增速有望达7%-8%。
(作者:周潇枭 编辑:林虹)
|